用生命润泽生命 让快乐随风飞扬----“我敬业、我成功、我幸福”案例
作者: 韩发忠 | 发布时间: 2010/6/11 16:25:00 | 933次浏览
用生命润泽生命 让快乐随风飞扬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殷莺 【案例背景】 所得 期待 的确,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没有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其实说到我们的职业幸福感,首先要弄明白到底什么是幸福。其实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也许只是学生的一点点进步,也许只是孩子那唇边那一抹微笑。。 【案例事件】 周四的护导,看到一个男孩子躲在墙角,双手用力的拉着戴在头上的帽子,似乎要把帽子盖住整张脸,一双大眼睛写满了委屈与无奈。我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说:你怎么了?很冷吗?把帽子拉这么紧。”说完,我无意的想拉开他的帽子。没想到,他紧紧的抓着自己的帽子,似乎不愿意我拉开他的帽子。他怯怯的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 我摸了摸他可爱的小脸,又问:“你怎么一个人?怎么不找其他小朋友玩儿?” “没有人和我玩。”他似乎要哭出来。 “为什么呢?”我轻轻的问。 她们说我是女孩子,没有人和我玩? 怎么会呢?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你?我很疑惑,帅帅的小伙子怎么会有人说是女孩子。 “因为我带耳环,他们都说我是女孩子,都不和我玩儿。”小男孩任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让泪流出来。看到他攥紧的小拳头,我能感觉到他的生气和伤心。 “噢!是这样啊! 小男孩看了看我,轻轻的拉开左边的帽子。看得出我博得了他的信任和好感。我摸着他的头轻声的问:“你是不是从小就戴着的啊?和妈妈说过吗?到学校来能拿下来吗?” “是的,我从小就戴,妈妈说不能拿下来,要戴到12岁呢!真烦” “这样啊!那你告诉你的小伙伴们,这个耳环是妈妈给你戴着保佑你平安的,就像他们有的同学戴着玉佩一样。你和同学这么说过吗?” “没有!” “就是啊!你跟他们说说,他们会懂,他们一定误会你了。快去,没关系!加油噢!” “好的,我去试试!”小男孩开心的跑开了。 第二个星期的护导,我又发现了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他正在和一群小伙伴们快乐的玩耍呢。看着他,我会心的笑了。 【案例反思】 1.抓住细节,关注小事,呵护孩子成长经历。 细节是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中的细枝末节,是一些小事,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小环节或情节,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件事情、一个行为、一种态度等等不一而足。细节是天天发生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在这些 细节发生的瞬间,需要教师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去捕捉,不能从教师的眼皮底下悄悄溜走,注重学生的细节变化。学生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以及将要产生的变化,教师应该要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最佳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以生存的能力,更注重学生的细节变化。学生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可能反映了他内心的想法以及将要产生的变化,教师应该要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最佳的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以生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个品格。教师需要有一双聪慧的眼睛,一对明亮的耳朵,善于去发现,善于去捕捉。 2. 和孩子聊天,同孩子交心,了解孩子成长故事。 我国教育 课余和学生聊天,还要注意艺术性。不是吗?和学生聊天时,差生和优秀生的心态不同,内向型和外向型学生表现不同,家庭贫穷和家庭富有学生的心理不一样。所以,在聊天时,语言的净化,培养道德,语言的组织,激发学生思维,和学生聊天有默契感、趣味感和精彩感,值得考虑一番。因而,作为老师应加强充实自我,课余多看收学习,不断给自己所聊的内容注入新的内容。这是聊天艺术性的基础和保证 3.由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让生命润泽生命。 教师常把自己看做“以教书为业”的人,也有被贬低为“教书匠”。其实,“教书”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书”,不是“知识”,而是“人”,是活生生的具体的生命。“教书”——传授知识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但传授知识本身不是目的,知识只具有工具价值,它只是生命发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生命的发展。所以,“教书”不是教师的目的,“育人”、“成全生命”才是目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生命的缔造者。在根本上,教师关注的不应该是知识,而应该是个体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可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生命化的教士是对本真的教育的回应。本真的教育是生命间的对话,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人和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并非知识的堆积。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生命开启学多好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许多心灵,用一种人格去影响他人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所以,教师的角色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知识传递着的角色,而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而在于创造新的精神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