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材气息,张扬学生个性
作者: 窦林 | 发布时间: 2009/3/30 18:11:00 | 1067次浏览
感悟教材气息,张扬学生个性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韩敏
作为一名教师,许多时候凭着的是一种“为人师表”的最底线的责任感在进行着课堂教学实践的。我特别喜欢“生命”一词。我不知道我的课堂教学能否和生命化教育理念有些关联,但每一次的教学都让我感悟课堂生活中真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我们面对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由此,我以为“生命化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是以生为本、在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中,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发现问题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听了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的课,深为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热情和责任感动。触动之余,又平添了几分忧虑。对教材的钻研仅仅局限于文本的理解了,而对于其蕴涵的数学思考感悟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那些最容易走进生活,关涉到生命,张扬学生个性的点点滴滴被我们无情的忽略了。
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我年轻,才参加工作,“不积跬步,何以成千里”?需要时间;二是钻研教材时我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但在文本的理解还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有点“空中楼阁”,需要积淀;三是我想进一步探究文本知识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但不敢,怕错,需要勇气!
探究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圆柱的体积》的教学设想,谈一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感悟教材的生命气息,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一、文本中生活化事件的应用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取向。
“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充满个性的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做为生命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应该把握节度,将教材中生活的事件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的实存之有。但在探究这些生活事件中适度即可。
例如:《圆柱的体积》第一课时,练一练第2题。“一个圆柱形电饭煲,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2.2分米,高是1.3分米。这个电饭煲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4×(2.2÷2)2×1.3
= 3.7994×1.3
= 4.93922(立方分米)
≈4.9(升)
教材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原则选择了这一题,题目中的数据严格尊重了实际情况,这无可厚非。但计算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产生了烦燥的心情。我也在想,电饭煲型号不同,大小有不同,编者非要选择这样一个难算的数据?难道选择一个底面直径是2分米、4分米的电饭煲不行?的确学生是真正感受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存在,但数据的选择及计算并没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取向,借用孔子的说法“过犹不及”皆不可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数据的真实性“度”的把握,更要借助于理性,引导出情感,多想想学生的解题时的生命感受,用理智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生命乐趣。
当然,以上的个人分析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材规定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但编者有没有想过,在这样一个应试的环境中,计算器被许多教师只允许在特定教学内容中使用的。
为此,我们可以将这题改为“一个圆柱形电饭煲,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1.3分米。这个电饭煲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既尊重了编者的意图,又尊重了实际,更尊重了学生解题的生命感受。所以,有时要善于改变文体中的生活化习题,更能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精髓。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要探寻文本后生命的气息。
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是开放、自主的,而且生成是具有个性化的。但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张扬学生的个性,那么必然导致课堂进程的“无序性”。只有实现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智慧之间的互补,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天地,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例如:在《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
原先是这样思考的,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直接出示,为学生设计一个充分讨论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思考,正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最有效途径。但我却忽略了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强调的是“简单”,这两题“难”了。学生刚刚接触圆柱的体积,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基础性“知识,就跨越“应用”的阶段出示“拓展”题,有违学生的生命规律。在这样违背规律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张扬学生的个性吗?
于是我思索,难道这样的题在第一课时就不能教学?在充分理解第一课时的文本要求后我开始了探索之途。
课本练习七第8题有这样一题:
对于第二个问我很感兴趣。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讲,这是他们现实生活中亲眼见到、甚至亲身感受过的物体,当然也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二个问了。但对于城市里生活的孩子来讲,连见都很难见上一面,怎么理解?而且这还是第三课时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习题:
1、把右面圆柱的体积平均分成2份。(单位:厘米)
通过学生的动手画一画,让学生感知圆柱的一半会是什么样?这是基础性要求,全体参与,至少都能画出1—2种。
但由于学生的能力的差异,有些学生还能画出如下两种。这样的教学设计尊重文本知识的同时,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契机,更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在此基础之上,出示了第2题。
2、求出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分米)
解决问题
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应是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为了学生的个性体现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不能跨越,更不能越级,遵循基础性——应用性——拓展性三个层次。因此,在探究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感悟文本深处蕴涵的生命气息,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个性化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