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创造与成功共享的课堂环境
作者: 窦林 | 发布时间: 2009/3/30 14:03:00 | 942次浏览
创造与成功共享的课堂环境
雨花实小:赵莉
在教学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时,很多学生都告诉我:“赵老师,你不用教了。我们都会了: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种问题:将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已经会了,但这节课还上不上?按道理说,学生已经会的知识是没有必要再去学习的,因为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削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我们不讲,又不踏实,万一有学生不会、或是学生略知皮毛怎么办?学生究竟是真“会”还是“假会”,是一部分学生会了,还是大多数学生会了?是会一点,还是全会了?是会运用知识吗?学生是怎么“会”的?带着诸多的疑问与不放心,促使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一上课,我利用配套的教学光盘,让学生先看了一遍教材中的推导步骤,得出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紧接着,我完全抛开教材中那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想不同的办法证明吗?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一部分自认为会的同学原本已经做书后的习题了,也不由地停下笔来,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这时的孩子不受教材、教师等外界的“干扰”,完全自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正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这篇文章中描述的:“……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生命态知识”的描述让我眼前一亮,我似乎有一种“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在宽松的氛围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利用教材中的推导图: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得出了两种不同的证明方法:第一,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 ),宽是圆柱的( ),高是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第二,把长方体前面作为底面放倒,那么,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圆柱的( ),高是圆柱的(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等于前面面积×宽,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 )×( )来计算。并且结合学生的语言描述,我在黑板上用公式随机推导出:V=π×r×r ×h。随后,我又出示了一道稍有难度的拓展题:一个圆柱的体积是37.68立方分米,侧面积是12.56平方分米。问: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整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素材,适时进行补充更新,这样既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兴趣。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高昂的热情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材中的知识,是学生早已发现的,现在的学生,信息渠道宽,学习的准备状态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果教学中仅仅照搬课本中的结论,而不去揭露结论的探究过程,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生硬地套用公式,就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只能说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
任何成功的课堂,都离不开恰当、巧妙的教学技巧。好教师应该是拥有某些让学生感到惊喜与兴奋的“技术”的人,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生命化课堂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用心去打造!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