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化课堂中“灵动”的思考
作者: 窦林 | 发布时间: 2009/2/26 0:06:00 | 1077次浏览
关于生命化课堂中“灵动”的思考
—“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反思之一
夏爱玉
生命化课堂,应当是简约、灵动、快乐的。简约,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精炼到位,并且帮助学生简单轻松掌握知识。快乐,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老师的快乐能渲染学生的快乐,学生的快乐更能感染老师的快乐。灵动,则是我们追寻的一种境界。
这个月我和钱主任、教研员马老师一起听了王慧娟的《认识容量和升》一课。在听课中,我一个劲儿地低头记笔记,每个教学环节从我耳朵里收录,然后再从我的笔尖输出,但是没有经过我头脑分析,所以当马老师几次轻声点评的时候,我才顿悟出他说的这个环节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我感慨自己不会听课,觉得听课也是需要“灵动观”,需要两个能耐:一是需要听进去—切实把自己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学;二是还要跳出来—从思想上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评价。
王慧娟的全课让我感受到一种成熟、稳健、简洁、明了的特点,真为她成长的这样快速而高兴。课后钱老师及时对她的课做了点评,其中谈到了这节课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不够到位,我也有同感,并且觉得这个环节透射的现象常常是我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那个环节是这样的:
【案例】
老师出示一个盛满水的水壶,接着出示一个大杯,操作:用小水杯量取这壶水。提问:“一壶水能倒这样的几杯?”学生回答:“大约能倒这样的3杯”。
老师再操作:用大水杯量取同样的这壶水。
老师提问:“一壶水能倒这样的几杯?”
学生回答:“大约能倒这样的2杯”。”
(全班很安静。)
紧接着老师就说:“换成其他杯子也许就不是3杯、2杯,为了测量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统一用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全班仍然是静静的。)
钱老师课后点评这一处说到,这儿要让学生感悟出为什么需要容量单位才行,之前的两次用不同的水杯量取水壶水的操作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感悟出:“哦,究竟这个水壶的水是3杯水还是2杯水呢?用别的水杯量还有可能是6杯、7杯呢!我们需要用一个统一标准的杯子去衡量才行。”
我也是同感,这儿学生的静让课堂有一种沉闷的感觉。这个环节的理想状态最好是全班静下来后老师所说的那一句话由学生感悟后脱口而出就好了。其实王老师的全课教案设计可以说非常精心,每个环节都简约分明,执教的过程中大量的操作也很沉稳到位,只有这一处环节有点遗憾。
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概念。虽然这样上,学生也能掌握知识点,但是学生没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过程式的体验。这个环节总好像缺一点什么,不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思量许久,豁然开朗,这缺少的不正是我们说的“灵动”吗?
生命化课堂应当是灵动的。面对新知,更多的应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知的欲望和需求,能有一种让学生脱口而出想表达的冲动。这样的灵动是一种“知识”甚至“情感”和“学生”的“生命会晤”。就像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的那样:“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生命化课堂不是知识的中转站,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这里不仅仅是加工和传输知识,而是体现是对人的教育,最大意义上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关注生命的长远发展。
我觉得生命化课堂的“灵动”还应当是一种朴实、纯真的,自然交汇的那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凝聚的情感是自发的,本真的,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提前预设的,情到深处自然的流淌甚至宣泄的。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怎样点拨、调动、激发学生全部的感官和身心来参与这样的“生命会晤”。
如果王老师能够在这个环节处理得“灵动”一些,那么这节课就更完美了,学生会感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老师也会感到执教成功的快乐。这样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不能够预约精彩,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