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属于他们的缤纷世界
作者: 杨健 | 发布时间: 2009/10/27 8:44:00 | 907次浏览
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属于他们的缤纷世界 《难忘幼儿园》教学反思 殷莺 《难忘幼儿园》是一节低年级的美术课,通过让孩子回忆幼儿园里生活、学习的画面,从而进行绘画。在教这课的时候,学生情绪都很高,各个都争先恐吓的说着自己的幼儿园,说着在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点点滴滴。在作业要求的时候,我给了几张幼儿园的情景的范画,大多数孩子画的都在临摹我的范画,画的都很认真,涂色也完全能按照我的要求,可以说,孩子的画都很“漂亮”,我看了很开心。 一(5)班的孩子很“活”,这样活泼的课堂让我突然对作业要求产生了变化,不给孩子看我的范画,直接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难忘的幼儿园的生活。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快乐的画着自己想画的。我仔细的观察着,孩子们绘画的时候比往常要安静,认真。有的孩子一边画还会一边开心的笑,小声的和同桌说着自己画的有趣的情景。课快结束的时候,我看了一下作业,真是让我喜欢让我优。孩子的构图都很满,画的东西都很多,但是很多人物造型,构图大小,都不是那么“好看”。特别是一个叫王宇轩的小男孩儿,黑漆漆的乱成一团,根本看不出是什么。我走到他面前,轻声的问:王宇轩,你画的是什么呢?怎么黑黑的一团呢?”我满以为孩子会很惭愧的低下头解释自己的不认真呢!哪知道,他笑嘻嘻的眉飞色舞地介绍起自己的画:“这是我,我像飞一样从滑梯上滑下来;上面的这个女孩子是我幼儿园的同学,她胆子很小,不敢滑,后面这个同学在鼓励他;这个是两个人坐在一起荡秋千……..。”他说的很开心,看得出来,其实他画得很认真,画得很快乐!我庆幸自己刚才没有武断的批评他。我摸摸他的头说:“画的真棒!真爱动脑筋!”孩子开心地笑了。 此时我想起去年上二年级第一课《难忘夏天》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讲解了着色应该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冷暖色的搭配,当然,我依然还是老规矩,没有固定的着色要求。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开始涂色了。当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把太阳涂成了蓝色,我很不解的轻声问:“太阳是冷色还是暖色阿?你为什么要用蓝色涂?”他闪着大眼睛很认真的说:“ 课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到底要孩子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情画画呢?是快乐的,无所顾忌地画自己想画的?还是,按照老师要求,画着又局限性的,所谓的“好看”的画呢?现在的美术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课堂。总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国外的孩子有创造力,想像力。原因又是什么呢?每次作业评比,作业检查,看得不也是孩子的作业的工整性,美观度吗?我们到底是在帮孩子成长,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拓他们的想像力?还是,在制约孩子的想像力,在遏制,在谋杀? 生命化教育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因为每个生命都有一种天然的、内在的、超越的冲动,这即使自主性的变现,也是生命自然性的展示。生命的生成性,不是被动的外塑的,是主动的,自我生成的,正如法国生命哲学家昂利·柏格森所说,“我们连续地不断地创造着我们自己”,“对于有意识的生命来说,就是要连续不断的进行无尽的自我创造”。 教育当是以生命发展为本的活动,教育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生命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原则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生命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使生命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柏拉图《理想国》中告诫我们,“对自由人来说,学习终不能有任何奴役的成分。规定的锻炼对身体无害,但强制的学习中不能记在心里,所以要避免强制。”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存在的“强制”教育、“灌输”教育、“包办”教育通过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完全、绝对的控制,使生命丧失了最基本的品质——自主、自由。生命化的教育是自主自由的教育,因此也是生命自我建构的教育。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告诉”,而应该是一种“探索”,学生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和一个小家被动的盲从者,而是一个寻求生命灿烂展示的生命生长者。教学也就是不局限于传统观念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生命的体悟”。教师不再是“布道”的教士、“诵经”的和尚,而是一个学生生命生长的促使者。 孩子观察这个世界和我们成人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许多艺术家最羡慕的一点:“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常常看到一些母亲教自己孩子画画的镜头,母亲拿着幼儿的手教他怎样画树,怎样画山……其实孩子的绘画是不能这样帮助的。你可以牵着三、五岁小孩的手带他过马路,你可以命令孩子把碗里的菜吃光,然而你不可以教一个孩子去照你的意思来画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想象力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属于他们的缤纷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