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习惯农场”你玩过吗?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12/10/18 9:27:00 | 1330次浏览

“习惯农场”你玩过吗

黄春琴

【背景】

闲来无事种个菜,半夜起来偷个菜。自2009年以来,“开心农场”这款游戏便开始席卷整个网络世界,继而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上至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要种个菜,就连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种菜、偷菜。学生对这款游戏的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对学习的喜爱,有调查显示出80%的中小学生都曾玩过或正在完这款游戏。究竟是什么使得这款游戏有如此大的魅力,使得全民为之倾心。那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从中获取一些教育经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孩子们如此喜欢玩这款游戏,要是我能将这款游戏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我相信孩子们肯定会非常喜欢。其实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就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为一种游戏,让他们在乐趣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于是在这样的思考前提下,

我依照开心农场的模式模式设计了一款“习惯农场”游戏,让学生不用上网,在教室里就可以玩种菜游戏。这一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理性思考】

“开心农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这其中肯定有它成功的秘密。它的成功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不少启示:

1.毫不吝啬的鼓励和赞赏。

开心农场里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的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当你帮朋友的菜地“浇水”或者“除草”,它都会有一句“你真是好人,帮我除杂草!”等激励的语言;当你通过自己的劳动,你所种的果实收获了,达到一定的级别便可以开垦一块土地,更新自己的装饰,获得金钱的奖励。这种激励机制在游戏中随处可见,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每一个动作都能换来肯定和支持,而这种满足感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听到的。这种激励机制保证了用户的持续行为,激发了用户的参与兴趣。我们的教学也应当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应当通过评价机制反馈出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收获,从而激发出持续学习的欲望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因为积极正面的鼓励可以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心理感受。

2.目标性明确。

开心农场用户的等级制度,给了用户一个积极向上的目标,每个用户都要求自己能到达到更高的级别。用户与用户之间也形成了一个比较,从而激励用户超越其他用户,这就是他们不断玩下去的动力所在。而种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个目标实现的过程,播种、施肥、收割,其实就是用户一个又一个短期的目标。因此开心农场既为用户确立了一个又一个长期目标,又为用户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短期目标,目标让用户乐此不疲,也激励着用户不断地成长。我们的教学也应当给予学生一个又一个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目标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让学生在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激励之下,逐步成长起来。

3.与生活息息相关。

开心农场源自于生活,其游戏中种植的植物都是咱们现实生活。很多都市人都没有体验过田间耕作,但是通过这网络游戏不仅能亲自种植,还能亲自收获并虚拟销售,真是非常过瘾。那想想我们的学习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的实际,教师不能将知识和生活充分的链接起来,学生不能将自己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兴趣。故开心农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注重教学的生活性,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来。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按照开心农场的模型我设计了“习惯农场”,将习惯农场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操作要点】

说了半天,这个“习惯农场”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这款游戏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首先请班级绘画较好的同学在后墙的瓷砖上,用水粉给每位同学画一块土地并贴上标签。每位学生便可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植物。游戏主要以加分晋级的方式执行,积满10分可以换一颗植物种子,积满20分便可以发芽,积满30分就可以长叶,积满40分可以开花,积满50分可以结果。分数是累计的,直到买下一颗种子时,再从1分开始记。在这任何一阶段若连续两天都没有加分,则植物会枯死,要重新再来或者请好友救助一次。(老师用卡纸做好种子、芽、叶子、花、果实的模板,学生分别用卡纸剪好再交给老师,每达到晋级的阶段便到老师这边取相应的部分贴到各自的土地上。)每块地里已经收获两种植物的称为农夫级别;每块地里收获四种植物便可升级为地主级别;每块地里收获六种植物时,就是庄园主级别。当然还有最高级别就是黄钻级别,那土地里的植物就要更多了。根据种植和收获的情况每周进行一次周冠军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月冠军评比,期末进行年级组评比。结合每周的农场可评比出每周之星,并将获奖的同学名单发到班级博客上,以此表扬。

这些分数是从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爱心等四个方面加分,只要每达到10分便可生长。全班分为四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专门记录本组同学的加分情况。一周总结后,会由班长将四组的总成绩登记到班级的“习惯农场”表并贴在墙报上。

【加分细则】

在学习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并积极回答问题。一节课只要能有两次发言便可以加一分。课堂上以前有些不发言的学生,在分数的诱惑下,也渐渐地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应的分数,他的农作物才能继续生长。除了课堂上可以加分以外,每次的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若能得优者均加一分。就这样学生把写作业当成了一种愉快的游戏。人人力争上游,个个比学赶帮,形成了一种生气勃勃的学习氛围。为了肯定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每次单科检测中,只要考在90分以上的直接奖励5分。若在校、市、省级获奖的同学则分别加5分、10分、15分。

在纪律方面,站好路队加一分、做好操加一分、课间玩文明游戏加一分、说脏话减一分、违反班级公约减一分、迟到减一分、打架一次扣2分、有损班级校级荣誉的减5分,其它视情况而定。自从这些规定颁布之后,我发现特别是部分男生的进步特别大,以前一排队他们就拖拖拉拉,但是现在排队既快有安静。我问他们为什么能这样,他们告诉我因为他们站好了,他们的农作物就能长得更快更好了。其实“习惯农场”这个活动在刚开始实行的阶段,可以一找到机会就给孩子加分,这样可以促使他们的第一棵植物的成长过程能变得快一些,从而使他们获得满足感,这样这个活动后期的开展也就会越来越顺利。

在卫生方面,值日工作认真负责加1分、主动捡垃圾、擦窗户、倒垃圾均加1分、随地扔纸减1分、弄乱桌椅减1分。学生随地扔纸屑这一直是让我较头疼的一件事,而且一旦我指出教室哪里有纸屑,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纸不是他扔得,所以他不捡。但是自从班级开展了这个活动以来,学生们总是主动捡纸屑,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因为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赚分给植物生长。

在爱心方面,其实这里的“爱心”是想引导孩子能学会关注他人,关注集体。事前,就和同学们说好,要想在“爱心”这一栏加分,平时自己要多观察班级的情况,以及同学的情况,老师是不会做提醒的。如果哪位同学笔忘记带了,你主动帮助了他,你告诉老师可以加2分;比如,班级的拖把坏了,哪位同学能主动带一个新的过来,这个要加2分……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地会关心身边的同学了,有的同学中午吃饭的勺子没带,其他同学有多的就主动借给他;有的同学生病了,同桌会帮他抄下要写的作业交给来拿作业的家长;还有的同学主动带墨水和抽纸放在教室供大家一起使用。

“习惯农场”这个活动开办了以来深受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赞誉。在和许多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反映孩子的主动性比以前强了很多,写作业速度变快了,这得感谢班级开展的这个活动,才能让孩子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教师,我深感欣慰,每次当学生笑嘻嘻地走到我办公室跟我说:“老师,我可以长叶了!”我的内心也是倍感欣慰;每当看到孩子的土地上又结出新果子的时候,我感觉孩子们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收获。现在孩子做操排队完全不需要我去指导,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他们每次都能自己排好队;课堂上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笔以前多了不少;课间吵闹的现象比以前少了不少;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帮助,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才还是难能可贵的。

“习惯农场”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感;其次“习惯农场”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才有可能加分,才有可能让自己的植物长得更快更好。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