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关于参加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通知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08/3/31 0:00:00 | 2849次浏览
各中小学、幼儿园、中华职教中心: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软件的研制水平和教学设计水平,市教育局将组织“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的评选活动”。请各校(园)认真组织本校的教师参加此项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和教材

中小学各学科不同版本均可参评,教材尽可能以苏教版和新课程标准教材为主。幼儿园也可以参加本次活动。

二、参评要求

1、在现代教学思想和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较好的运用教学设计理论,分析、研究学和教的问题,做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设计,根据设计研制优质教学软件。

2、根据《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指南》精神要求,建议参评教师使用ScienceWord软件制作具有交互性的ScienceWord教学设计。(详见http://www.ncet.edu.cn/net/software.htm)。

3、每份教学设计控制在15005000字以内,用A4纸打印,一式一份。正文要回避作者姓名及单位,另加封面写明作者单位、姓名,并提供电子文稿。

4、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积件、网件、学件等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要登录南京教育技术研究网,从网上报送。

5、为了提高此次参赛作品的交互性和技术的前端性,建议参评教师使用一些先进的教育软件,如魔灯(Moodle)平台、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软件,比赛地点可以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报名时间和方法

1、第一阶段:325日开始可在南京教育技术研究网进行网上报名,由教师本人进入南京教育技术研究网(http://njedu.nje.cn)的网上报名栏目,将教学设计内容和相关的课件、积件、网件等教学资源,以及附件一、二、三上传至南京市教育信息网,上传的个人作品必须为打包好的可执行文件。

2、第二阶段:从55开始,区县电教中心组织专家在网上对本区县作品进行初评并修改,516前将获奖作品的文本(附件一、二、三)和附件五报送南京市电化教育馆教研中心(每件作品缴纳参评费40.00元整)。

四、评比办法

市电教馆将组织有关人员参照附件四的内容进行复评,复评入围者将被通知参加决赛(需现场讲解),优胜者颁发团体获奖证书和个人获奖证书,并推荐部分获奖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评比。

附件:

一、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推荐表

二、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推荐作品使用约定书

三、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四、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评估表

雨花台区电化教育

2008年3月28日

附件一:

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推荐表

()

教师

性别

年龄

职称

单位

邮编

电话

年段

学科

教材

版本

年级

课题

是否为新课程标准

软件制作教师

作品的特点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实践获奖情况

学校意见(盖章)

推荐日期:

区县获奖情况及推荐意见:(盖章)

(未在区县评比中获奖的作品一律不得参加市级评比) 推荐日期:

一式二份(市、区电教馆各一份)

附件二:

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推荐作品使用约定书

南京市电教馆:

为了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健康发展,我(们)同意将我(们)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加工、编辑、出版和在南京教育信息网上发表。

作者签名:

单位盖章:

注:如果作者不同意上述约定内容,可不签此“约定书”。

附件三:

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③教学对象分析;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流程图;⑦备查网址。

附件四

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

设计暨第九届中小学CAI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评估表

评估

指标

权重

评估分

教学

目标

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凸现学科特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合理。

5

教学

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的切入点选择准确。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无科学性错误。

20

教学

对象

遵循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努力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空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意前知与后知的衔接和发展。

5

教学

媒体

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合理选择媒体,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倡导教件、学件、积件、网件的综合设计。软件的构思新颖、画面和谐,界面友好,美观大方。

25

教学

策略

精心设计启发性较强的情境(问题),制定合作性较强的学习策略,注重学法的引导,增强多元互动,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努力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创新。

25

教学

过程

教学流程图设计合理、流畅,过程架构简洁、新颖。

10

教学

评价

形成性练习和测试设计合理,便于及时收集、调控、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内容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培养多维技能,自主掌握过程与方法,自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法科学、可行。

10

综合

评价

总分

等第

评估人: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