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案设计”样稿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09/8/30 11:07:00 | 686次浏览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学案设计”构想 一、“学案设计”是什么? “学案设计”应当属于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我们研究的“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由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方案。是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 转变一个观念:以往的教案突出的是以教而为之,现在的学案突出的是以学而为之。“学案设计”应保证“以学论教”的有效落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发现为主,张扬个性,彰显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的价值。 二、为什么要进行“学案设计”? 1、“生命化课堂”市级教研活动的需要。 从“教案”到“学案”是生命化课堂实践的体现之一。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11月份学校将承担一次大型的市级数学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生命化课堂”。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生命成长?传统的教研课行不行?传统的教案行不行?怎样才能做的更好?于是有了“学案设计”的构想。 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是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团队的力量相当的强大。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促进“生命化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这既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也是团队教研的重要体现。也为学校品牌建设出了力。 三、怎么进行“学案设计”? 我们所进行的“学案设计”主要是针对原有教案的一些改动。主要体现在:一个增加和一个改变。一个增加就是在原教案之前增加“学情调查与分析”;一个改变就是课后反思面缩小,要从生命化课堂的特征撰写,从学案的预设和生成比较精彩或不足之处入手等。 1、学情调查与分析。 目的是在课前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会什么? (1)尝试题设计。了解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哪些学生容易出错? 尝试题量以2—3题为宜。如果是2题,一题为基础题:设计与新授内容相关的且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另一题为实践题:设计与新授内容相关的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独立完成的占少数,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解题(与同学合作,与父母合作等)。可以将原本是新授课后用来巩固的练习改编后提前呈现给学生。 在设计尝试题时,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践操作题(比如:制作一个圆柱等),可以是解答题(比如:计算++++……+=?),可以是调查题(比如:你了解百分数吗?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百分数?),等等。 (2)分析尝试题。目的是了解学生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①统计。主要是指对尝试题的正确率、错误率以及错误原因进行统计。 ②分析。归纳错误类型,分析错误原因。 ③调整。主要指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掌握情况良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调整重、难点。比如:一年级数学的“十以内加、减法”,经过调查,几乎所有的新生在幼儿园期间就已经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掌握这些知识,而应修订为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如何提高十以内加、减法的速度等。 第二方面: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掌握不太好或太差。可调整课堂的观注点。重点观注那些较差的学生。注意重点环节的话题设计。 第三方面: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如果需要增设课前辅垫的,可以设计设计“问一问”、“查一查”、“试一试”、“练一练”等环节。 2、教学设想。 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环节。 (1)学习内容。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由教参规定的课时内容;二是合理整合的教学内容;三是实践活动内容。目前我校学案设计以新授课为宜。 (2)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可以是教参建议的,也可以是依据学情调查重新调整的。 (3)教学过程。突出体现: ①学习情境设计。 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学习环节,适时地、恰当地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介绍背景知识,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等。 学习情境的设计不必单独成块,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设想的过程中。 ②教法与学法设计。 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因此,学法的设计成为“学案”设计的最重要内容。在进行学法设计时教师应以学情调查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功夫,精心设计。 这一环节也是融合在整个教学设想过程中的,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满足学生生命的需要出发,只需描述我是怎么做的?而不必具体的将这种做法归结某一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③媒体设计。 我们以前的教案只需呈现出哪些地方用多媒体就可以了,而现在的学案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媒体教学环节?要在学案中有所反映。 设计生命化课堂作业和实践作业。不仅是课堂作业,也可是课堂作业的补充与完善。 3、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的内容重点关注预设与生成不一致之处,并分析原因。注意:点不宜过多;原因分析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前教案的“课后反思” 与学案的“课后反思”。只是侧重点不同,原来的“课后反思”可写内容很广,学生的表现、教师的状态、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甚至处理课堂的某一突发事件等等,只要是课堂上的几乎什么都可以写。但学案的“课后反思”内容应该是局限于某一、两点,重点关注课上完后学生生成的问题与学案设计的问题是否一致,不一致问题出在哪里?一致了,为什么会一致?关注课堂生成的精彩之处。这才是学案的“课后反思”的内容。 达芬奇说过,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我们“学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世界上没有两节完全一样的教案。使每一堂课都是学生生命的驿站,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所凝聚的生命之光的场所。 附:教案举例《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