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特征及解释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09/9/24 14:42:00 | 763次浏览
唤醒、对话、体悟 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生命化”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几个优秀学生的展示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灌输道理的专用场所,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感受到幸福的地方。这样的课堂以对话和体悟贯穿始终,最终达到对人性的全面唤醒,从而实现师生自我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过程。 “生命化”课堂特征:唤醒、对话、体悟 唤醒: 一、内涵的界定 字面意思:呼唤,使之自我觉醒。 生命化课堂中的“唤醒”,指的是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学生的情感、知识、思维,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觉建构。 二、唤醒的层次划分 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唤醒有以下几个层次: 1.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好学习的准备; 3.唤醒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4.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生命化”的课堂,用生命唤醒生命,只有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力,才能够征服各种困难。 对话: 一、内涵的界定 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对话,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与文本充分展开的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情感与情感的多种渠道地交流、沟通、汇聚和融合。它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是一次次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二、对话的基本形式 (一)自我对话。 在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之后进行的。例如解题的心得与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同化或疑问,这个过程就是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 在学生对文本的重点或难点的深刻理解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既是指学生熟读文本后产生感悟到文本中寻求依据的过程;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的过程。 (三)生生对话。 学生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知识成果的探索、交流、展示。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偏颇,不够全面。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 (四)师生对话。 用在教师对学生感悟知识的交流和评价上。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话题的调控、交流的引导、即时的激励、评价和提出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的话题。目的是使学生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深化。 三、对话与谈话的区别。 对话:师生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 谈话:师生的一问一答,一锤定音的始终是教师。 体悟: 一、内涵的界定 体悟简单地讲,就是通过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领悟。这强调的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通过讲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想象、直觉、移情、练习等手段获得。“生命化”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什么、说了些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新体验、发现了什么新天地——知识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人生联系起来的。 二、体悟的方式 (1)倾听中体悟。这一方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老师指点、与同学交流来学习。 (2)观察中体悟。在教学时教师要恰当地运用实物、图片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图表等,为学生提供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支持,以实现观察中体悟知识的目标。 (3)做题中体悟。让学生做数学题也能启迪思维、体悟解题方法、明白数理关系,许多专家提昌“精讲多练”就是这个道理。 (4)情境中体悟。即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悟学习。一般来说,情境对学生影响的程度越深,越能引起学生体悟学习的激情。 (5)操作中体悟。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感受知识和技能。 (6)评价中体悟。教师对学生的“听、看、说、做、想”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都能促成高效的快乐体悟学习。 三者之间的关系:唤醒是最终的目的,对话和体悟是方法和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命对话,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体悟,唤醒学生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使学生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内在心灵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