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09/5/27 9:21:00 | 892次浏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对情境教学的一些思考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孙伟 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在文中划出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没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我感觉这个场面非常的壮观。 ……… 师:恩,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壮观的场面? 生:排空而至。 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么多鸟排空而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这是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段。老师最后的问题设计,就是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以此加深学生对“排空而至”这个词语的理解,然而后来学生的回答却不是很让人满意,他们更多的就是将文中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文字,换了一种说法再表达出来。课堂的生成性没能体现出来。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关注,创设情境来理解生词,这种方法本身非常的先进,可结果为什么那么不尽人意呢?原因只有一个:问题的设计。我想“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么多鸟排空而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的面太小了。我们不排除学生中有人有幸见过这种壮观景象,所以他能侃侃而谈,而更多的学生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让学生去想象那样的景象,他朝何处去想?凭空想象吗?想象不是无本之木,不是无水之源。如果他都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他又怎么可能想象得到老师所说的景象呢?我想这个环节如果能换个问题去问,学生的回答自然会精彩纷呈。 我突然想起我曾经上过的一节题为《黄果树瀑布》的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当时,我也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游人们那舒服的感受。可是,我设计的问题,却并不是“你能想象到游人们当时那种舒服的感受吗?”我问学生们:“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舒适的感受吗?”学生们全部都举起了手,而且答案真是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下雪时,雪花落在脸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下雨时,雨滴打在脸上的感觉。”还有的说:“我那可爱的老爸,带我游泳时,浪花溅到我脸上的感觉。”……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而我也乐在其中。 现在想来,我那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设情境时,并不是以本为本设计问题。而是打开思路,问了让孩子们最有话可讲的问题。是呀,没有去过黄果树瀑布的人,他们怎么能体验到那种舒适的感受呢?然而,这种感受却和生活中许多种的感受类似的呀。我正是抓住了这种相似点,才设计出了适合学生们发言的问题。 课改强调:“生活即语文。”其实就是想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去感受生活,去回味生活。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更好的达到这样的效果。而创设一个最适合学生的情境,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以本为本,只能将问题的面变得很窄。跳出文本,打开思路,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在你的课堂上自由驰骋。 因此,当我们研究教材潜心在书本中咬文嚼字时,不妨跳出文本,换个思路想象,要知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