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赶海》有感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09/3/31 15:42:00 | 1030次浏览
海边的课堂 ——听《赶海》有感 实小 徐玮 听《赶海》前不久,我有幸听了谢老师的一节口语交际课。那节课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因为课堂有一半时间处在“哄闹”之中,所有的孩子在自己的小组内旁若无人地讨论着,热闹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探讨着话题,神情之认真、讨论之投入仿佛在召开事关全球的国际会议,而老师则在小组之间来回巡视、指导,一时间,教室里热热闹闹一片,乍看上去,仿佛不是课堂,而好像是在聚会。讨论结束之后,每组的发言人手持记录本,十分庄重的上台发表着本组的观点。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情绪和氛围调动的恰到好处。正好那节课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同春天、春游有关的,看着教室里祖国的一朵朵春天的小花蕾如此尽情的开放,课堂如此舒展,如此真实,如此可爱,不由得从心底赞叹课堂之活,谢老师驾驭课堂的水准和能力之高,听完《赶海》一课,更是有如此感触。 在后来的研讨会上,梁俊老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生命化课堂乍听起来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以人为本’。”是呀,课堂不就是由人组成的么?台上站着的是老师,台下坐着的是学生,手中拿着的是作家们写成的文本。由此看来,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性的交流。 这课堂是真实的。《赶海》上课伊始,就由一首欢快的歌曲引入,一下子将孩子们从略显紧张的课堂上带到了欢快的海边,有轻松的音乐,有奇妙的海滩图片,有循循善诱的老师,加上文字,还有自己和同学们奇妙的想象力,仿佛在课堂上就能闻得到海洋的湿润气息。这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课文,作者写它的时候是抱着回忆童年的愉悦心情来创作的,所以它的文字应该是跳动的,画面应该是活泼的,而事实上,文中那奇趣的贝壳,看似威猛的大虾,都在课堂上得到了画面的还原。 这课堂是自由的。“同学们,读读你喜欢的那一段,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课堂上,谢老师如是说。集体的整齐划一往往会湮灭个性的智慧闪光。而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是自由的,个性的,选自己喜欢的去品读,没有“必须、一定”这样的字眼,学生在课堂上是放松的,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不再是传统的满汉全席,而是更加人性化的自助餐。有了自由,才能引发兴趣,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难怪有学生由伸着几根长须的大虾联想起戏台子上帽插羽毛的武生;难怪学生们朗读课文段落是那样富有感情,情真意切,丝毫不扭捏造作,仿佛就站在习习海风之中为我们朗诵。 这课堂是实在的。这不仅是一节好看、好听的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灵动的课堂上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倾听别的同学的精彩发言,热烈的讨论问题,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写出海边更多的趣事并且和同学们分享,语文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丝毫不感觉任务的多和重,丝毫没有枯燥无趣之感。这样的课堂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形成了一个氛围,吸引着每一个好奇的孩子加入“赶海”的热闹人群之中,感受着快乐,分享着快乐。 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也是自由的,享受的,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口干舌燥,只需微笑着倾听同学们的感受,只需带着同学们走近海边,和同学们一起捉贝壳,逮螃蟹,一起交流去过海边的经验。如此教学相长,师生都能获得愉悦感受的课堂不正是以人为本的生命化理念的体现么? 是啊,语文课本就该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进而去感受文章应有的氛围。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是一次主题漫游,身不动,心要远。老师能够作为领航员,带领学生们遨游古今中外,往来天上人间,感悟悠悠人事,老师、学生、文本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才是弥漫着“语文味”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