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里行间慢慢徜徉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09/3/31 15:41:00 | 988次浏览
在字里行间慢慢徜徉 ——对《赶海》一课教学的反思 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谢娟 前些天执教了三年级下册《赶海》一课,此文生动地描写了小作者的赶海经历。全文围绕“趣”字一一展开,描绘了几幅极其生动,有代表性的赶海画面。文章语言富有童趣,尤其是文中语气词的恰当运用,为“乐趣”增色不少,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认知水平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把教学目标分层次的确立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3、体会作者如何写出赶海的乐趣,模仿文中语气词的使用,仿写一件童年趣事。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积极主动,我将围绕“趣”字展开,三大步进行。 第一步:激趣 上课伊始,播放《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欢快的音乐一下就把全体学生带到了欢乐的海边,孩子们晃动着小脑袋,跟着轻轻和着。教师再配以赶海的图片,加上饱含激情的叙述:同学们,大海退潮啦!海水哗哗往下退,金色的沙滩上留下了无数海洋里的宝贝,有海星、海鱼、海蟹、海虾……还等什么,就让我们迎着腥咸的海风赶海去吧!让赶海的情境瞬间感染了整个课堂。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一开始,让学生聆听美的歌声,欣赏美泊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打开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表象,激起学生强烈阅读课文的欲望。 第二步:找趣 师过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非常有趣的句子画下来,并想一想有趣在哪。《新课标》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出声、不指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此处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中意的句子,无论是能力强亦弱的孩子,他总能在文字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其中来。 第三步:读趣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分三小步进行。 1、学生放声朗读自己划的句子,要让人听了觉得真的有趣。提醒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2、交流: 主要是课文的第三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认为哪里最有趣。相机通过各种手段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一是抓住语气词指导朗读,读出趣味,带动课堂气氛:“嘿”——惊喜;“哎”——好奇;“哎哟”——疼,但疼得高兴;“咦”——惊奇;“哦”——恍然大悟。二是抓住“摸、捏”,带动作和表情朗读,感受趣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得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一部分内容不做繁琐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看、听、说、读、的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感受阅读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扩充文章内容: 除了课文中重点提到了几幅有趣的赶海画面外,海滩上还有有趣的活动呢?这时,结合孩子对大海的认识,对赶海的经历的回忆或在影视、书画上看到的赶海镜头,来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充。既发挥了学生想象能力,也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堂上刚领悟到的语气词和动作描写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如此,教学完听了不少老师发自内心的褒奖和中肯的建议,自己也觉得有几个环节确实还有待修改。例如在交流“趣味”时,既然重点是通过语气词将趣表达出来,那么就可以在这多停留一会。读好语气词,说好语气词。假若换了语气词或删去语气词再读,再说。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趣”,更感受到了“趣”从何来,“趣”在何处。在最后结束环节中,想让学生谈谈有何收获。本意是想通过学生之口将本节课的情感点,知识点归纳出来,可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了情感上。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也没有再继续下去。现在想想,可以通过教师的及时评价让学生思维打开,例如“除了感受到快乐之外,你还学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仅感性的体会到了快乐,更理性了学会了表达的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文字中慢慢徜徉,在文章中咬文嚼字,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