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经典诵读与文本有机结合的尝试
作者: 无 | 发布时间: 2008/10/15 21:46:00 | 1304次浏览

经典诵读与文本有机结合的尝试

南京市雨花台实验小学 张忠芹

背景上学期学校提出了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理念(古诗文和成语):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先诵读三分钟经典内容,每一星期换一次,让学生在熟读之中成诵,积累经典。在持之以恒地诵读中积累学生的语文底蕴,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说意义是非常的深远。经典文学对孩子生命的润泽是大家所皆知的,天天坚持诵读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坚持的不够,因为语文教学时间的紧迫,并且诵读内容与文本内容相去甚远,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因而导致坚持不够。于是一直思索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有坚持性地进行经典诵读?如果想办法把这些经典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那么一来经典不仅能为文本增色,而且能更好地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基础,同时这种经典的渗透亦能因为和文本的结合而增添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因为现在所带的班级是二年级上学期,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限,当堂进行古典诗词的诵读显然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决定先选择短小精悍的成语作为本学期经典诵读与文本有机结合的主要内容,同时渗透部分浅显的诗词。

摘要: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等,具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因此成语是汉语言文字经典的一部分。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学习成语,是学习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与方法。同时成语的四字结构便于诵读,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地学习。因此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我尝试把经典(以成语为主,古诗句为辅)内容有机的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一来经典不仅能为文本增色,而且能更好地为学生解读文本提供基础,同时这种经典的渗透亦能因为和文本的结合而增添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将经典下放到平常的课中,对学生而言,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方法。

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根据各文本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形式的成语内容。发现这些内容或是对文本起到了引导和解释的作用,或者起到了一种氛围环境的创设,使得一种浓郁的文字气息在课堂之中蔓延。

案例一:

《识字1》,主要内容是讲述金秋水乡之美.因此,我根据文本内容,在前三分钟向学生出示了这样的成语和诗句:

水天一色、水明如镜、水乳交融、山清水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成语和诗句,学生读了三遍之后我问:“从我们朗读的成语和诗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1:我看到了美丽的水景。

2:我感觉到非常优美的水的风景。

……

成排的相似意义的成语和诗句让孩子在朗读之中从字里行间看到了风景,感受到了美丽,让一些孤立起来对孩子而言还比较生涩的内容也突然之间在孩子心中有了感觉,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种对诗句的朦朦胧胧地感知,而不需要单独的再去解释,也就是那种意会而不需要言传的感觉,帮助孩子自己领悟到了美丽,同时也将诗歌与成语的那种韵律、修辞的手法浅浅的在学生心中有了个小小的印迹。

因此我顺势而下:“有这么多写水的美好的句子与成语,让我们感受到了水景的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美丽的水乡去欣赏如此美丽,朦胧的水乡景色。”于是很自然的把孩子带进了文本的情境之中。

案例二:

《识字2》的学习更给了我一些感悟。识字2描写的是国庆大典的场景,文本中体现的是国庆大典中的热闹气氛,课文如下:

城楼 红灯 金水桥 

大典 检阅 海陆空

礼炮 焰火 狂欢夜

神州 腾飞 中国龙

这一课我选择了六个成语作为文本的辅助与诵读的积累:

张灯结彩  火树银花  普天同庆  五彩缤纷  锣鼓喧天 灯火辉煌 

直接诵读这六个成语,读了两遍后我问:从这几个成语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非常的热闹。

生2:感觉这里面欣喜若狂、欢声雷动,大家非常高兴。

......

学生质疑:老师,火树银花是什么意思?

另一学生回答:就是张灯结彩的意思。

我们聪明的孩子自然用了在一起的成语做了解释。

于是我接下去说:“什么样的日子里我们需要如此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地去庆祝呢?今天跟老师一起去北京看看这样一个锣鼓喧天的美好时候。”于是在孩子热切盼望的情绪中我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大典中的北京。

从这一次的成语诵读中发现,当我们把意思相近的一组成语放在一起诵读时,成语之间起到互相释义的作用,有些成语单独在一起时会显得比较生涩,难于理解。但在一组的情境下便饱满了起来。对学生而言,运用成语之间的相通元素,给了他们一种文字的感受 。有时并不需要对成语进行逐字逐句地讲解,成语的那种意蕴便在学生心底留下了痕迹。

案例三:

学习识字三的儿歌:粗心的小画家

今天这节课在开始部分放了6个成语:

似是而非、走马观花、丢三落四、破绽百出、张冠李戴、粗枝大叶

一开始就让学生跟我读成语。先是自己读,然后大家一起读。然后问:从这些成语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1:我看到了一个很粗心的孩子。

2:我看到了一个特别马虎的孩子。

……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样一个小朋友,他是怎么粗心和马虎的?请你们自己先读读这篇儿歌。在读儿歌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象我们今天的成语里所说的丢三落四、粗枝大叶、破绽百出,走马观花

生自读课文。(很认真,仔细。因为这几个成语形象地展示了几种粗心的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平时他们一个模糊的感觉。)

这节课后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的表现联系所学的成语让孩子现场点评。如在字谜本上一学生吧把自己名字字一捺丢掉的现象请学生评价。

1:这是粗枝大叶。

2:这是丢三落四

3:这是破绽百出。

……

因为同类型成语在一起的形象性让成语饱满,使学生对粗心的现象有了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同时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组成语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用十分频繁,他们非常乐于运用这样的成语,因为成语的出现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附一则学生日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理解的准确性以及对成语的喜欢。

粗心的我(欧阳治源)

昨天写字时,我把“da qiao(大桥)注音成“da piao”,“q”“p”混淆了,真是粗心大意。有天早上我起床迟了,匆匆忙忙赶到学校。我感觉丢了什么东西,一看原来红领巾忘带了。赶紧到光明文具店买了一条,真是丢三落四。还有一次,我利用下课时间写字,上数学课时,我慌忙打开书,一看,原来是语文书,真是张冠李戴。我以后一定要改掉马虎这个坏毛病。

本节课的成语选择比较到位,和文本以及学生的生活结合的都十分密切。几个成语意思是粗心的不同方面的表现,有一些拓展的空间。因为联系生活的实际,所以他们的理解也比较轻松。课后还安排了习作这一环节,利用了《粗心的我》这一题目,以及成语的引导作用,使众多学生较准确仔细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篇日记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且很具体。找粗心之后,再引导学生写日记《我变细心了》,让学生发现了自己优缺点的不同方面,一来学生明确自己要改变的缺点,而且也渗透了浅显的辩证文物主义思想。

附学生习作两篇,可以看出学生思想的过程:

粗心的我(杨东海)

我是个粗心的小男生。

我会吧b写成d

我会把p写成q

我会把写成

写个字多一点。

数学很少考一百,

又漏题,

又丢题,

妈妈说我真粗心。

细心的我(杨东海)

虽然我很粗心,

但我也有细心的时候。

我记得给鸡喂食,

还抓虫子给它吃。

我知道有的蝈蝈三个尾,

有的蝈蝈两个尾。

我记得妈妈的生日,

还记得给爷爷常打电话。

爸爸说我真细心!

细心的我(欧阳治源)

爸爸买茶叶蛋回来,我拿给妈妈吃,还特地给她倒了一杯水,告诉她小心点,别噎着。每天晚上我都要吧书包检查一遍,看书本有没有放齐,铅笔有没有削好,够不够用。橡皮尺子有没有落下。我还是很细心的哦!

案例四:

本课中有一个“猫”的汉字要学习,因此我以此为契机,用了一组成语(为了形象加了两个类似于成语的词组)作为这接课的导入:

憨态可掬、摇头摆尾、小巧玲珑、往来嬉戏、温驯胆小

朗读后问学生:你从这些成语与词语中看到了什么?

1:我好象看到了一只什么动物!

2:我看到了一只小猫。 师:那你看到什么样的小猫呢?

3:我看到一只可爱的小猫

4:我看到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猫

5:我看到一只温驯胆小的小猫

6:我看到一只在往来嬉戏的小猫

……

很自然的,几个词语就变成了一幅小猫嬉戏图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这让我感到了文字的那种画面感觉。文字是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内容,因此文字里面本身就涵盖了生活中的多种画面,不需要着意的去多想,看到文字便会将他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就如同我们能够看着画面编故事,看着故事画画一样,本身有着非常多的相通的元素。而文字所表现出的意蕴与画面却又是任何丹青所无法描绘出来的。

在这些经典结合课文的尝试中发现,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突破点,或创设情境,或渲染气氛,或将课文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或是以一种情趣的导入,选择不同的成语或诗句,可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诵读,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又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感受,同时也在一组组同时出现的成语中加深了学生对成语本身意义的感受和理解。其次,因为和文本的紧密结合而能使这项诵读活动有序地进行下去,长期的诵读必将为学生的成语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一些成语诵读的尝试,我发现诗句也可以这样与课文的紧密结合。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加大,在课文教学中将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诵读与文本紧密结合的诗句,为学生古诗词地积累也提供一个轻松的平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