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平等、尊重——生命化教育的基本需要
作者: 梁俊 | 发布时间: 2010/6/21 11:56:00 | 981次浏览

平等、尊重——生命化教育的基本需要

——以一个学生的案例来剖析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韩发忠

【前言】

在平时班级管理中我常常能听到一个学生向我抱怨“这不公平”,一开始我也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的处理,有时听多了也就置之不理了。没想到的是我这样随意处理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我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背景】

朱ⅹⅹ,男生,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其父亲多年从军,其母亲无业随军。该生性格柔弱,缺少父亲的影响,犯了错误会推卸责任,不会勇于承担责任。另一个方面,多疑,易怒,好动,好说,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学习。当然,他也有好的方面,上课喜欢动脑筋,发言较为积极,对学习有热情,但是遇到困难会主动退缩,并且会为自己找到各种理由。

这样一个学生常常为我添麻烦,因为他有时胡搅蛮缠,有时泼皮耍赖,有时自由散漫……学生制造的祸端有时让我无法想象。

【事件】

一天中午,学校组织班主任开会,我就像往常一样安排中队长看班,让她在管理的时候记下不守纪律的学生的名字。

等我开完会回到班级一看,记录本上写着朱ⅹⅹ的名字。当时我询问其他几个讲话的同学,他们都说是自己的错,没有控制住自己。可当问到他的时候,他一脸不屑地看着我:“都怪你!”我当时的火就往上冲,便大声问他:“你中午随便说话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人都不在教室。”他不肯说原因,就在那一个劲地说:“就怪你。”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当时感觉血压就上来了。职业敏感的缘故,只好忍声吞气。但是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就在几名同学面前拉着他往外走,边走边说:“走,我们到校长那去评评理,你中午随便说话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比较胖,又往后赖,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拉到天台。到了平台他死活不肯走,我就不停说:“走,我们去让校长评评理。”突然,他猛得把我推开。我当时火又上来了,就在天台上咆哮着:“你不得了了,敢打我!”我又上去拖他要往楼下走。他就急忙辩解:“我没打你,我没打你。”我大声说:“那你干什么?”这时候他就对着我的脸咳嗽起来,我连忙后退几步。他的嘴巴张得老大,还咳出了一些东西掉落在我们中间。看着他这个样子,也有点可怜,我想跟一个这样的学生较真有什么意思了。于是我的心态平稳了许多,没有刚才那么激动了。

心态稳了,就要改变策略了。等他咳完,我就心平气和地说:“你中午讲话为什么怪我?”他还是那副样子,继续怪我:“你经常留我,喊我妈来,不就是想我妈打我吗?我经常被我妈打,你看着腿上还有伤了。”说着就要把他的伤撩起来给我看。我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让这个孩子这么恨我,我就对他说:“这是你怪我的原因吗?我从来没有让你妈打你,而且有时候我还让你妈不要打你。还几次前面我请你爸妈到学校来,我还特地和你爸说,让他有时间多陪陪你,忙也要抽出点时间陪陪你,塑造你男孩子的性格。不信你回去问你爸!”最后一句话我说得特别响。

他一听就哑了,呆呆地站着,不说话。我知道起作用了,就上前去用手把他搂过来,对他说:“没有哪个老师不为学生好的。你妈还打你的话我来跟她说。”他的态度也好了许多,就是没有和我道歉。我也就算了,至少他知道我不是那么恨他,要家长打他。

第二天中午吃完饭,我刚出教室门,他从后面跑上来,激动地说:“韩老师,昨天的事我错了,对不起。”能从他的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还是头一遭,我都有点儿激动。我就问他:“怎么想起来和我道歉了?”他说:“我看你昨天批评李ⅹⅹ了。”

这起事件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和我很少出现“对峙”的场面,大多数场合下经过老师的提醒都能收敛自己的行为。他出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自控能力差的原因,再也没有出现犯了错误还来责怪我的情况。很多时候他还是比较支持我的工作的。因为他知道老师是关心他的,老师只是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相对应的教育,不存在着“针对”和不公开待遇。为此,我还找到机会就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彼此间的欣赏会改善师生关系,使它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思考】

这起事件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迟早会发生的必然事件。也许是我对这个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忽视对他情感方面的关注,导致了他对我有一肚子的意见,甚至在心里产生一种憎恨。这对于他来说是很不利的,会厌倦我所教的这门学科,会和老师产生敌对情绪,长此下去,会影响学生性格的发展。我的一些不良情绪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和学生的交往当中,特别是面对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同学,我努力尝试着用一些积极的情绪去面对,从正面去引导学生。

这件事情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能满足学生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这个学生为什么会主动想我道歉,事后我就在想,他回家肯定会问自己的家长,老师是否在家长面前维护过他,这让他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对“好学生”的一视同仁让他感受到老师不是针对他,而是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这让他感受到一种平等。

平等、尊重、关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基本的心理需求,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只有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才能追求更高的目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这些归为“缺乏性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更高层次的是成长需要,如果连这些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成长从何谈起了。

“生命如花”,“教育如雨”。在呵护这些如花般的生命的时候,需要我们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平等、尊重,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