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教’为‘不教’
作者: 王彪 | 发布时间: 2008/5/6 0:00:00 | 1093次浏览
化‘教’为‘不教’ 一、引言 日前上二年级的《装饰瓶》一课,备课时我首先搜集和自制了多个的范例作品,而后又发动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彩色卡纸、皱纹纸、毛线、瓜子、红豆、绿豆等供学生制作的材料,可就是教学方案让我着实反复推敲了多遍。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设计装饰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瓶子进行装饰。这“多种手段和方法”如何教给学生?要学生如何选择?最后我决定试试“教而不教”,结果教学效果颇佳。 二、案例描述 1、欣赏 一上课,我拿出几个空的牛奶瓶、酒瓶、饮料瓶、罐头瓶等放在讲台上问学生:你们家里的这些空瓶子都是怎样处理的?在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后,我逐一亮出被装饰的非常精美的瓶子,学生们顿时发出羡慕不已的阵阵惊叹,一下子被漂亮的瓶子装饰所吸引。接下来我问同学们这些被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瓶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放在家里的床头、写字台上,教室的讲台、窗台上,有的同学还说要做一个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2、探究 给每个六人小组分发一只装饰瓶,让他们近距离进行观察,同时进行讨论。这些瓶有的是依瓶形设计成卡通人物形象、有的是在瓶壁上用水粉绘制纹样,有的则是在瓶内作装饰、还有的是将瓶子放倒用树枝条和树叶装饰成动物。我提出的问题有:这些装饰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采用了那些材料?用了那些方法?同时还可以说说美在何处?巧在何处?可以怎样打扮的更加漂亮?老师也参与在一些小组和学生一道讨论,同时解答学生对制作方法上的一些问题。之后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进行介绍本组的观察讨论结果。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自然地把各种材料的运用的巧妙之处点了出来,也把剪、粘、拼、捆、卷、绘等制作的方法和手段你一言我一语地总结了出来。 3、制作 我将准备好的空瓶子和各种材料分发至每组,请大家想一想可以就这些材料对瓶子作怎样的打扮? 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出出主意,然后再进行制作。可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也可两至三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同学们早以跃跃欲试了,在短暂的构思商量之后便很快进入了专心致志的制作中。 4、展示 很快一件件构思奇特、制法多样的装饰瓶作品就从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我事先搭建了一个:“装饰瓶模特秀”展示台,作品被陆续放上一并展示。同学们为自己能将一个普通的瓶子变成漂亮的艺术品而家兴奋不已。在互相的点评启迪中,很多同学又有了新的构思,成为课后创作的预想。 三、案例评析: 小学生是富有自由天性的儿童,他们的世界充满奇幻的想象和天真的童趣,具有自由诉说和表现的欲望。他们会怀着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进入课堂。 在本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着意地隐去了教师 “教”痕迹,我不再给学生提供一条条“标准答案”,一切的“结果”都来自于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们的观察、孩子们的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在课堂上我只是先发出话题,然后再与同学们一道交谈,讨论,直至学生们各自对问题有了答案。 课一开始,学生的思路从成为废品的瓶子——到瓶子的一般利用——再到成为瓶子艺术品的升华,中间没有过多的言理,而仅仅是“你们家里的这些空瓶子都是怎样处理的?”这一简单的话题的讨论和精美装饰瓶的出现。老师和学生一道交谈,一同领略瓶子的升华过程。 而对装饰瓶创作手段和方法的探究,完全是在学生共同观察讨论并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地寻求出答案。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由老师统一讲解的做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得出答案,成为新知识。此时教师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及时就势地补充着他们的认知上的却空。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用固定统一的模式来限制他们,而是让他们在合作中自由地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和想象。 最后的环节中,老师创设趣味性的作品展示的平台,可帮助学生享受自己的创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启示。当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真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即少教多学。 教而不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的多。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而不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 后现代课程论者多尔也认为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教导与接受、先知与后知的教学关系,而是作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知识领域的过程中相互对话、合作,达到对知识的共同理解。这意味着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作为真正独立的主体能够更充分、更自由地发表自我见解,在与教师、学生的对话和合作中,自主地建构自我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课堂是改变过去那种权威的态度,不做“话语的霸权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中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和促进者,真正做到“教而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