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罗盘”视域下科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探讨——记科学组集体备课
作者: 赵丽 | 发布时间: 2021/4/21 13:55:38 | 442次浏览
“能力罗盘”视域下科学教师教学设计的提出与雨花新课堂“精准教、多元学、显性评”的理念不谋而合,需要教师在五大维度、十个领域下备好课、上好课。参与此次研讨的有赵辉校长、严如玉主任、严玲玲组长以及科学组所有成员。 缪君老师首先介绍了能力罗盘视角下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备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备教材:教科书、教参、论文课例;备自己:知识储备;选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选资源:实验材料;作评价:实验效果、学生兴趣、教学效果。 接着,俞和静老师以《声音的传播》一课为例,介绍了她的教学设计,围绕着声音的传播问题,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认识到声音怎样传播的道理,采取了“观察现象——分析推理——获得结论——类比迁移”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将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作为获取概念发展的主要探究活动全课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构成:1.情境导入,分析现象;2.呈现现象,激发思考;3.分组实验,对比分析;4.追根溯源,迁移认识;4.关注参与,注重表达。并谈到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促使学生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分享了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些心得。 然后张熙老师就《搭支架》一课为例,分享了她的教学设计:1.唤醒经验 代入情境,由生活中常见的椅子、梯子、金字塔等有一定承重能力的物体作为导入,借助数学课上学习过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图形稳定性”的思考。2.活动体验 初步感知,创设情景让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的支架,互相评价,比较不同支架的稳定性,对支架的稳定性进行排序。3.实验探究 比较归纳,根据学生的设计,分发教师准备好的吸管和回形针进行分组实验,并测评和组间互评分析不同支架的稳定性,思考对其他不稳定的图形设计修改方案,并进行验证。 最后,缪君老师就实小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畅想和建议,相信实小科学老师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给孩子们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科学课堂! 撰稿人:俞和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