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举办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通知
作者: 赵辉 | 发布时间: 2013/4/26 12:19:00 | 377次浏览
关于举办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 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通知 各区电教中心(馆),有关市直属学校: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列比赛活动的通知》(宁教电[2013]1号)的工作部署,市电教馆定于2013年6月初举办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目的 为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创建教学反思与网络研讨相结合的新型教研形式,提升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项目设置 竞赛分为小学、初中两个组别。小学组五个学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美术。初中组五个学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 采取团队形式进行现场竞赛,参赛团队由三名同一学科教师组成(三名选手来自同一学校为“学校类”,三名选手来自不同学校为“跨校类”),各组别分学科开展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 三、有关要求 1.有关本次竞赛的具体事项不再书面通知,将于5月中旬通过《南京教育信息网》(http://www.nje.cn)、市电教馆网站(http://njetc.nje.cn)发布,请有关人员注意查看。 2.报名工作要求:各区电教中心负责本区参赛团队的选拔推荐工作(原鼓楼区、下关区、白下区、秦淮区分别组队),各组别的每学科推荐不超过一个团队;市直属学校可直接参加,原则上不超过4个参赛团队(每学科1个团队)。 请各区电教中心、市直属学校于 附件一: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 附件二: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报名表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 二○ 附件一: 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竞赛流程 采取现场比赛方式,分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和可视化陈述四个阶段。 1.信息化教学设计 根据决赛现场公布的竞赛题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如下: (1)教材分析。分析教材,包括教学内容的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形成教材简析。 (2)学习对象分析。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 (3)提炼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等因素,提炼出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4)教师自我分析。分析参赛团队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特长和应用技术方面的优势。 (5)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师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或其他教学环境。 (6)教学策略方法。转变观念,创意符合“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7)“整合点”分析。①整合点选择:所选择的“整合点”在该主题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整合方式选择:所选择的教学环境、技术方式和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的“整合”方式较之于常规教学的优势。 (8)设计教学步骤。包括提供教学环节和绘制教学流程图。流程图要体现教学的理念、结构、方法、路径。 (9)将制作的课件、专题网站,以及使用的工具软件打包上传。 2.评价教学设计 循环评价指定教学团队创作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评价教学环节上(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方面)。要求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对参赛团队教学设计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资源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要求提炼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评价须由参赛团队全体成员协作完成;评价文字数量控制在1500字至2000字,否则将被扣分。 3.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 在评价指定参赛团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反思本团队原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原有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形成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课件修改等) 主要考查参赛团队的思辨能力、同伴互助激发教育智慧的能力、教学方案再设计的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 完善后的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体现“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整合”指导思想,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偏向。不仅能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创新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评价的能力以及归纳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所创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等情感方面(或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 备注:完善教学设计之后,准备可视化陈述电子作品,并对评委可能针对教学设计或可视化陈述提出的问题做好预分析。 4.可视化陈述 ⑴陈述:陈述采用可视化方式,参赛选手应充分展示利用可视化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实效的能力和教学综合素质。可视化陈述将考查参赛教师结构化思考能力和视觉传达的感染力,要求简洁、清晰。 陈述要求把握:①本参赛团队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较之于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有哪些实质性的提高(考查参赛团队在网络环境下集聚教育智慧、实现自我完善的专业能力)。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②本团队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的“整合点”在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整合”方式在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同时演示课件、资源、软件、网站等。 (2)答辩:评委根据参赛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或陈述情况提出问题,由评委指定主陈述选手之外的另外两名选手分别回答问题。 参赛选手可以协商讨论1分钟再回答。两位选手回答问题的时间均不得超过2分钟。 备注:①陈述时间为6分钟;答辩时间为:商量1分钟,回答问题2分钟。参赛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陈述与答辩,超时将被扣分。②参赛选手不得携带纸质文稿、记载文稿的笔记本电脑等进入陈述与答辩赛场。 二、注意事项 (1)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可视化陈述等项目均须协作完成。 (2)评价、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含课件),均在竞赛指定的网络环境中完成;教学课件能在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以上环境下运行。 (3)竞赛期间,参赛选手不能自带电脑进场,不得在比赛时使用手机、U盘和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违者取消参赛名次。完成修改信息化教学设计之后,为帮助参赛团队准备陈述,可以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U盘或移动硬盘拷回完善后的教学设计,也可用发邮件形式取得完善后的教学设计。 (4)陈述必须事先制作好可视化电子稿,边陈述边演示,可视化呈现内容有助于清晰传达陈述意图,有现场感染力,切忌照稿宣读。 (5)答辩时,参赛选手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商讨及回答评委给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必须简明扼要,有针对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二: 2013年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报名表
注:①领队由一名选手兼任,负责了解竞赛最新事项,请注意查看有关网站,了解竞赛最新信息,并保持手机、邮箱等通讯方式畅通。 ②跨校类由领队所在学校在“学校意见”栏中签署意见并盖章。 ③市直属学校不需填写“区县电教中心意见”一栏。 |
|||||||||||||||||||||||||||||||||||||||||||||||||||||||||||||||||||||||||||||||||||||||||||||||||||||||||||||||||||||||||||||||||||||||||||||||||||||||||||||